李泽钜退出那个顾问团没多久,李家在北京的一个项目就以 54 亿的天价挂出出售兴盛网,可一个多月过去了,愣是没人接盘。这事儿,不禁让人多想两秒,李家这是怎么了?
这个 54 亿的项目,标的是朝阳区一块商业用地。熟悉北京的人都知道,朝阳区那可是黄金地段,商业氛围浓厚,按理说这样的地块应该很抢手。但现实却是,市场冷得像冬天的胡同口,鲜有人问津。
为啥呢?业内人士私下里都说,价格高得太离谱了。在如今的市场环境下,大家都小心翼翼,谁敢轻易下手啊?而且,李家这些年撤资的节奏,多少让人觉得少了点扎根的诚意,这也让不少有意向的买家心里犯嘀咕。
其实,李家这些年的操作,就像在钢丝上跳舞,步步惊心。早几年,北京还有块地,被他们捂了几年没动静,最后直接被政府收回了,理由就是囤地。这在当时就引起了不小的议论,大家觉得作为一个有影响力的房企,这样的做法实在不妥。
时间再往前推,到了 2010 年代兴盛网,李家开始从内地撤资,抛售上海、广州的物业。当时那动静,就像往平静的市场里扔了颗石子,激起了不小的波澜。很多人都在猜测,李家这是要干什么?好好的生意不做了吗?
更让人关注的是 2016 年,他们试图把几十个港口打包卖给外资,消息一出来,舆论直接炸了锅。大家都觉得这涉及到太多方面,监管部门也迅速亮了红灯,这个计划最终没能成行。每次出现这样的风波,都有人盯着他们的背影议论:这家企业,到底在算什么账?
查公开信息能发现,李氏家族旗下的长实集团在 2013 年到 2020 年间,在内地卖掉的资产总值超过 2000 亿港元。这里面涉及写字楼、商场、酒店,就连北京的豪宅项目也没放过。这撤资的力度可真不小,让人不得不怀疑他们对内地市场的态度。
有人说,生意人得顺势而为。可李家似乎有点特立独行。这几年政策风向变了,市场也冷了不少,但他们还是老一套:高价抛售,快速套现。2022 年,住建部就点名批评过捂盘惜售的行为,还强调房企得有社会责任感。监管的信号已经够清楚了,可李家好像总觉得自己能绕过去。
就拿捂盘惜售来说,本来市场上房源就紧张兴盛网,一些房企还捂着不卖,等着涨价,这无疑会加剧市场的不稳定。住建部的批评就是在给这些企业敲警钟,让他们别只顾着自己赚钱,得考虑考虑整个市场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。可李家之前囤地被收回,显然是没把这些当回事。
如今,54 亿的项目挂着没人买,带来的影响可不小。首先就是资金链,这么大一笔资金收不回来,对企业的资金周转肯定会有影响。其次是市场信任,一次次的操作让大家对他们的信任感一点点磨没了。以前提起李家,大家可能还觉得是有实力、有眼光的大企业,现在却多了很多质疑的声音。
这事儿不只是李家自己的故事,对整个商界都有借鉴意义。商场如战场,谁都想赚快钱,这无可厚非,但光盯着钱袋子,忘了脚下的路,迟早会摔跟头。别的商人看到李家这局面,估计也得掂量掂量:时代变了,单靠囤地、撤资、抛售的老路子,真的行不通了。
现在的市场环境和以前不一样了,政策对房企的要求越来越高,社会对企业的责任感也看得越来越重。房企不能再像以前那样,只想着怎么通过土地升值、快速买卖来赚钱,得有点真本事,比如提高建筑质量、做好物业服务、参与城市建设等等,这样才能在市场上站稳脚跟。
而且,市场是很敏感的,企业的一举一动都被大家看在眼里。李家这些年撤资的节奏,让很多人觉得他们没有长期扎根内地市场的诚意。做生意讲究的是互利共赢,企业在一个地方发展,享受着当地的资源和政策红利,也得为当地的发展贡献力量。如果只是想着捞一笔就走,那肯定得不到市场的认可。
有人说李家某个高管签合同前总要摸摸桌子角,图个顺利。这习惯挺有意思,但做生意靠的不是这些迷信的做法,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。得让人信服,得让市场看到你的诚意和能力。李家要是早点改变策略,顺应政策和市场的变化,多一点扎根的诚意,也许就不会出现现在项目无人接盘的尴尬局面了。
从这个 54 亿的项目没人接盘,我们能看到很多问题。价格高得离谱是表面原因,深层次的还是李家这些年积累下来的市场信任危机和与政策、市场环境的脱节。在如今的市场上,价格得符合市场规律,企业的行为得符合政策导向和社会期待,不然再好的地段,再大的名气,也没人愿意买账。
希望李家能从这次的事件中吸取教训,也希望其他企业能引以为戒。时代在发展,商场的规则也在变,只有顺应时代潮流,肩负起社会责任,拿出真本事,才能在商场上走得更远、更稳。否则,再高的价格,再大的项目,也可能只是风中一张没人要的纸。
盛鹏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